旅游文化

  宜昌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取“宜于昌盛”之意改称“宜昌”。宜昌是长江三峡起始地,三峡大坝、葛洲坝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绝代佳人王昭君和近代名人杨守敬的故里。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21年3月,宜昌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5处,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22处,5A级旅游景区3处。


  宜昌是湖北省重要的综合型交通枢纽,拥有汉宜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焦柳铁路、318国道等交通动脉。宜昌BRT于2015年7月开通运营,是全国单条线路最长、车站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快速公交系统。2017年4月2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揭牌。

名称由来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历史文化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按《史记》索隐云:“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关于夷陵命名,《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另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清顺治五年(1648年)讳“夷”字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东晋。东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县(今宜都市)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子间)、佷山县(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佷山同属宜都郡。南朝“粱徙宜昌县于佷山”(见《宜昌府志》),“隋开皇初,改宜昌县置清江县”(见《长阳县志》)。旋改宜都县为宜昌县,并延续至唐初。唐武穗二年(619年)复为宜都县(见《宜都县志》)。”郦道元《水经注》云“(宜昌)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宜昌府,并置东湖县。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人文

  宜昌是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之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区域独特,人文荟粹。宜昌本土历史文化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蜀土家文化等在宜昌本土的集中和融合的产物。它有着三峡文化的烙印,但它却走出了三峡;它有着荆楚巴蜀和土家文化的特点,但它却表现出创新;它具有近代码头文化的普遍性格,但又呈现出独立的丰采。这就是宜昌码头文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价值,它是宜昌人文精神的载体。

环境文化

  位置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80.6千米。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16]  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


  地貌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在前震旦纪,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多种岩浆岩,从酸性到超基性,从侵入体到喷出岩都有存在,并形成一系列变质岩系。自震旦纪到三叠纪,又长期受海水入侵,形成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各时代地层,其发育非常完备,总厚度可达3000米以上,其中震旦—寒武纪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之一。三叠纪末,经燕山运动,境内形成内陆盆地,又发育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陆相沉积。区内各时代地层依次出露,加之构造活动强烈,决定宜昌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特征。


  气候


  宜昌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气温16.9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41.4摄氏度(7月),极端最低温度零下9.8摄氏度(元月)。年平均大于10度的活动积温5200摄氏度以上,持续天数达250天。无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辐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38~1883小时,日照率40%。


  水文


  宜昌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的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干流水系、清江水系、洞庭湖区的四口水系及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据全国水利普查调查,宜昌市集水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135条,在境内的集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5%,河网密度0.2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长度大于100千米以上河流主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渔洋河等。